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駿伯勞動關系網論壇 (http://zhuyong05.cn/bbs/index.asp) -- 社會保險 (http://zhuyong05.cn/bbs/list.asp?boardid=8) ---- 上海社保基金嚴重缺口調查 (http://zhuyong05.cn/bbs/dispbbs.asp?boardid=8&id=1086) |
--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09-5-14 17:32:40 -- 上海社保基金嚴重缺口調查 上海現在有900多萬人就業,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大概只有400多萬人,還有一半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尤其是年輕的外來人口和農民進不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化,養老金的虧損會進一步增加”。
上海正面臨老齡化挑戰 (資料圖片) 上海先老了 由于養老金的繳納與工資總額掛鉤,隨著上海市戶籍勞動人口的減少,能夠用于繳納養老金的工資總額本身也受到影響 本刊記者/楊正蓮(發自上海) 4月18日中午,陸永璋用一碗排骨面當作自己的午餐,花了6塊錢。“不能吃太好,有葷有素的話,我一個人一個月差不多要花800塊錢。”這天早些時候,陸永璋已經為早點花了3塊錢,“晚上得要自己煮飯吃了”。 61歲的上海老人陸永璋現在依靠養老金過活。退休9年來,這位滬東汽車運輸公司前機修工的退休金幾乎翻了一番,達到了1500元/月。但這仍不及上海市2008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一半。 作為中國特大城市之一的上海,其職工平均工資遠遠高于全國水平。2008年,中國人均基本養老金為1080元/月,這個數字不及上海市職工月平均工資3292元的一半。生活在上海的陸永璋每月除去水電、煤氣、牛奶、書報費等開支后,一個月最多能存200塊錢。 上海市2008年的職工平均工資比2007年上漲了13.8%。這也意味著,上海市相關社保待遇也隨之上調。按照慣例,2009年度上海市個人繳費基數的上限和下限從2009年4月1日起調整,個人繳費基數根據上海市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和60%確定,即上限為9876元,下限為1975元。 一路上漲的養老金,仍沒能讓陸永璋過上更加寬裕的退休生活。然而,像陸永璋這樣的老人晚年生活水平如何持續,或者不斷提高,已經令上海這個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大關的城市感到頭疼了。 陸永璋的養老問題,源于上海市過早地進入了老齡化社會。30年來,上海市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口以及不可避免的養老金缺口,帶給上海市持續的財政壓力。 社保基金嚴重穿底 2009年,是陸永璋跨入60歲老齡人口大軍的第二年。然而從這一年的第一個月開始,來自政府和媒體的聲音就不停地告誡他:養老金有缺口,財政有壓力——這多少有點和陸永璋預期的祥和晚年不太搭調。 并不是只有陸永璋一個人關心這個話題。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共有300萬60歲及以上的戶籍人口,占當地人口的21.6%。這其中,只有206萬人領取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占老年人口的68.7%。 而包括享受小城鎮社會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及征地養老等各類養老金的人數,總計不過290萬人,還有10萬人沒有任何保險。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缺口,首先源于上海市的養老金窟窿。2006年7月,中央專案組介入上海社保案調查之后的資料顯示,卷入社保案的福禧集團負責人張榮坤,總共挪用了34.5億人民幣的上海社保資金。很顯然,上海社保案發所引發的社保虧空,是上海社保問題導致公眾矚目的因素之一。 “社保基金嚴重穿底。”2009年1月16日上午,俞正聲在與上海市政協委員座談時稱,預計今年還需要增加60億~70億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補上,這需要上海市本級財政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長,“今年上海市本級財政能增長百分之六七嗎?恐怕做不到。” 實際上,上海市在2008年曾經花了170多億元,用于彌補包括養老金在內的社保窟窿,占當年上海市本級財政支出的18%。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其中大概花了70多億元用于彌補養老金窟窿。10年前,上海市的養老金赤字只有7億多。 但造成社保缺口的主因,則是不斷加速的老齡化。“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靠并提高財政支出比例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況將長期存在,甚至會越來越嚴重,最根本的理由,是上海的老齡化問題。”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前述座談會上說。 上海自1979年率先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30年間人口老齡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國之最,并于1993年起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階段。從2005年到2008年間,上海市以平均每年新增10萬老人的速度發展。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的老齡人口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每3個在職的上海戶籍人口要養兩個退休者,而全國平均是3.2個人養1個人。 曾組織過《上海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及其對策》課題組的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高級經濟師戴律國預計,“從2011年到2030年,60歲及以上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11.78萬人。” 據預測,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總數將達312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3%。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長壽大國日本的老齡化水平看齊。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數字將攀升至500萬。而上海老齡化發展的趨勢,要到2025~2030年間才會達到高峰。 每年增長約12萬老年人,一個城市將變成什么樣? 富先老 上海退休職工陸永璋被卷進老年隊伍的時候,他并沒能與這個城市一起,在過去的10年里迅速富裕起來,這也是影響他老年生活質量的部分原因之一。 1989年,41歲的陸永璋突患強直性脊柱炎,無法自如行動。他不得不暫時離開滬東汽車運輸公司開始休長假。從1968年進入這家國有企業算起,陸永璋在這里已經工作了21年。按照當時的社會保障政策,企業對職工的養老和醫療等全權負責,有工作單位就等同于有保障。 隨著陸永璋病倒,他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故。妻子帶著女兒離開,母親去世。而此時陸永璋的存款還不到2萬。 陸永璋如今仍不堪回憶當年的那種病痛,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年的日子,“沒錢看病,也沒有人照顧。” 這期間,上海迅速繁榮。1992年以來,上海市的GDP從756億,增長到2008年的13698.15億元,增長了18倍;財政收入也由1992年的200多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7532.9億元,增長了接近38倍。 陸永璋的鄰居、現年79歲的盛大川那時是國有企業正泰橡膠廠的硫化工,本該在1991年退休,卻趕上了經濟騰飛的大好時機,因而被單位多留用6年。這期間,他的月收入高達1000余元。到1997年退休的時候,盛的退休工資是500多元。如今,盛的養老金漲到了2000多,是原來的4倍。 陸永璋纏綿病榻,無法重返工作崗位,也沒能親自投入到蓬勃發展的經濟浪潮中。2000年,陸永璋辦理了病退,那時他的退休金是780元/月。到了2009年,陸永璋的退休金達到1500元左右,只比1992年的收入是原來的3倍左右。 GDP、財政收入與養老金的不同增長比例意味著,居民的個人收入增長遠未達到經濟增長的同步水平。這也是未富先老的一個原因之一。在某種程度上,未富先老直接影響了陸永璋的晚年。而比陸稍好一點的鄰居盛大川,其退休金收入雖然比陸永璋高,但也只有2000余元;住在上海市閔行區靜安新城的前同事李根寶今年63歲,如今每月的養老金收入也只有2098元。 依據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上海在197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進入老齡化階段則是2000年,那時人均GDP僅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左右。 由于上海市的綜合經濟實力還不夠強,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就更大。按照世界銀行的測算,中國養老保險形成債務約3萬億。中央財政用于養老保險的撥款與5年前相比,增加了10倍多。 “養老金虧損會進一步增加”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中國不得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改革養老保障制度。1993年,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上海市,在九屆人大41次常委會上通過了《上海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從1993年1月起,全市城鎮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職工以及個體工商戶中引入個人繳費機制,建立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旨在“建立部分積累的養老模式”。 上海的探索隨后在全國得到推廣。199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在這種制度模式下,企業和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分為兩部分,并分別記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統籌基金賬戶和職工個人賬戶。 199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其中要求統一各地統賬結合的模式。2000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繳費率確定為職工工資總額的20%,職工個人繳費率確定為本人工資的8%,至此我國的統一養老保險制度得以建立。 “如果是完全累積制的話,從1993年起,上海就應該有個人賬戶。”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高級經濟師戴律國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但實質上,還是現收現付。” 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是在現收現付、沒有任何資金積累的傳統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要求在職的一代人在繼續承擔上一代人的養老責任的同時,還要為自己積累養老金。 比如,陸永璋是在2000年正式辦理病退的,從1968年參加工作到上海1993年開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他并沒有個人養老金賬戶;陸永璋的鄰居盛大川,1991年就到了退休年齡,在這之前也沒有個人養老金賬戶。像陸永璋這樣的“中人”和盛大川這樣的“老人”,沒有實行個人養老賬戶之前的工作年限,均視同為繳費年限,而實際并無養老金累積,這樣就會出現養老金支付上的缺口,也被稱為“隱性債務”或“轉制成本”。 “人口老齡化發展本身,決定了養老基金不夠用。”參與了上海市養老保障改革的戴律國據此認為,由于養老金的繳納與工資總額掛鉤,隨著上海市戶籍勞動人口的減少,能夠用于繳納養老金的工資總額本身也受到影響,“當養老金超過工資總額的30%的時候,養老金發放就會出現赤字。”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初設計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模式的時候,就知道一定會出現缺口,“歷史欠賬太多”。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則認為,上海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繳費率高達30%是造成養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企業和個人負擔過重,部分參與者承擔不了,也不愿意去承擔。門檻這么高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左學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上海現在有900多萬人就業,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大概只有400多萬人,還有一半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尤其是年輕的外來人口和農民進不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群比正常的一般人群年齡結構還要老。今后,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化,養老金的虧損會進一步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