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起,為適應全球經濟的結構性改變,歐美各國的傳統雇傭關系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轉型。在國際資本與商品的快速流動,以及各國的競爭壓力之下,原本由雇員為單一雇主提供有償勞動,在雇主指定的場所從事全日制工作,并維持不定期的就業期限為特征的工作形態,逐漸發生了改變。在人力資源彈性化的需求下,雇主開始運用所謂"暫時勞工"(ContingentWokers)來應對市場結構性和循環性的變化。
依據歐洲法院檢察總長(Generalanwalt)AlainDutheiletdeLamonthe的觀點,派出單位似乎起源于英國,時間介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約在同一時期,第一家"業務急救"(BusinessAid)公司于1926年在法國成立,派遣業務涉及文書寫作、電話接線等;至1967-1968年,法國已有150家派出單位,其中117家加入了派遣同業工會;1967年所有的派出單位年營業額已達4.5億法郎,其雇傭的員工約占整個法國勞動力的0.6%-0.7%。以當時最大的Manpower公司為例,1967年其雇傭的勞動者已逾13000人。到了20世紀90年代,勞務派遣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后,歐洲大多數國家只設定少數的限制性條件,允許派遣單位從事、此類經營行為。只有希臘、意大利、西班牙仍然采取禁止的態度。如參考最近的相關文獻,所提及的禁止勞務派遣的國家僅有希臘一國而已。
美國的"暫時勞工"工作形態自1980年開始蓬勃發展,在1982-1992年,受派遣勞動者由17000人增加至140萬人。過去美國的汽車制造業一直被認為是美國"最大的雇主"(LargestEmployer),但是由于暫時性勞動的蓬勃發展,美國最大的私人雇主已變為從事勞務派遣服務的"萬寶華公司"(Manpower,lnc)。
日本從1965年開始出現了勞動派出單位,當時的勞務派遣公司在其他企業需要的時候派遣被其雇傭的勞動者到其他企業從事一定時間的工作。到了1975年后,因企業對此類派遣的勞動者需求量大增,勞務派遣公司的數量也迅速增長起來。由于《日本職業安定法》第44條明文禁止業者從事勞動供給業務,也明文禁止任何人使用勞動供給業務所提供的勞動力,因此,日本的勞務派遣一開始是在違法狀態下運營的。在1985年7月5日對勞務派遣進行立法規制并于1986年7月實施后(經過多次修訂),日本業界逐漸放松了對勞務派遣的規制。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
時間: 2012-4-6 1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