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外包 |
|
|
生產流程外包 |
|
|
物流倉儲外包 |
|
|
金融外包 |
|
|
|
服務外包,超越印度不是夢
|
中國和印度是當今世界服務外包產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關于中印服務外包產業之間比較的話題一直未曾間斷。中國業者一直懷揣超越印度的夢想,我認為這樣的夢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不可否認,印度是當今世界服務外包產業最強的國家,目前中國和印度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讓我們先看一些基本的數據。
Nasscom的數據,2007年印度軟件和服務總產值為395億美元,從業人員規模在163萬;IDC的數據,2007年中國服務外包市場的規模為152億美元;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截至2008年8月,中國服務外包從業人員為39萬;2007年,印度的離岸外包市場規模約為300億美元,中國不到20億美元。
以上數據因為出自不同機構,可能不具有嚴格的對比性。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印度在全球服務外包領域似乎是分屬不同重量級的選手,根本無法對抗。但是我們仍然認為,超越印度的夢想并不遙遠,也許在未來5-8年左右,中國就可以取代印度。
中國服務外包超越印度的信心,來自與我們對中印之間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優劣勢的比較和分析。
中國服務外包超越印度的七大理由
從分析來看,中國服務外包能夠超越印度有以下七大理由:
1、人力資源優勢
中國和印度同為人口大國,中國人口約為13億,印度約為11億。但是整體的人口素質卻截然不同。印度目前的文盲率在5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就更少。中國的文盲率大約在5%-8%,高等教育普及率大約在6%-7%之間。中國在全國建有250所大學,具有強大的人才培養能力。2007年普通高校在校生1700多萬,200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559萬。中國的人才培養能力大大超越印度。再具體到服務外包產業的人才供給來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高校有80%以上的高校開設了英語專業和計算機專業。中國的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中,約有10%是計算機相關人才,加上以前畢業的相關專業人才,中國每年能為服務外包產業提供一百多萬基礎人才,印度能夠提供的基礎人才量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
當然我們也承認,中國因為教育體制不合理、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等因素,目前市場上的真正符合服務外包企業要求的人才并不多,但是中國正在積極的改變這一狀況。從中央到地方,中國的各級政府正在積極的推動服務外包專業人才的培養。商務部聯合地方政府每年通過資金補助的方式,鼓勵企業加快人才的培訓,同時,政府和民間機構通過多種合作方式,也在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方面的投入。中國的20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為了突破未來的人才瓶頸,紛紛建立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中國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戰略已經初顯成效,目前僅南京、天津、無錫三個城市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每年培養的服務外包人才就在4萬人以上。
隨著近年全球服務外包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印都面臨著人才緊缺的苦惱,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員工流失率高,人力成本不斷提高。但是,若在中印之間進行比較的話,我們會發現,印度比中國更為艱難。因為印度發展較早,產業規模經過不斷擴張,已經非常龐大,但是人才培養和輸送嚴重落后,導致員工頻繁跳槽,工資飛漲。目前中國軟件工程師的平均成本要比印度低30%-50%。但因為中國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所以整個行業的員工流失率與印度大體相當。
2、龐大的內需市場
印度在人力資源方面落后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人才培養和輸送能力的背后,代表的是國家整體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根本在于教育。印度在教育上相對中國的落后,必將導致其長期發展動能的不足,具體將會表現在經濟增長乏力,內需市場長期不振。印度的離岸外包業務占業務總額的比重達到令人驚訝的80%,其實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其國內市場需求實在是微乎其微。
在當前全球經濟開始步入下行周期的情況下,一方面,歐美國家的政府為了控制失業率,保護就業機會,必然迫使政府的相關部門和企業大量減少離岸外包,使就業機會留在國內;另一方面,企業出于保護現金流、應對危機的需要,也會大量裁減非必要業務,導致大量的外包機會流失,這對嚴重依賴離岸外包市場的印度服務外包產業是非常可怕的。
中國與印度則完全相反。中國的離岸業務只占到15%左右,在岸外包業務占到了大約80%。2008年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在金融、電信、政府及事業單位、制造業等領域有大量的發包機會,即使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有研究認為,中國國內的IT服務支出預計將會以2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10年,會達到140億美元左右,成為全球IT服務支出前10位的國家之一。中國如此龐大的內需市場正在逐步的釋放出來,強大的內需市場足夠支撐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3、完善的基礎設施
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印度相比保持了絕對領先的優勢。
截至2007年底,中國大陸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57.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8萬公里,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2003年以來,鐵路建設累計開工總里程達到12902公里、投資總規模達到8682億元,投產新線6210公里。中國共有大約150個民用機場,聯結了大部分一級和二級城市,其中30多個城市擁有國際機場及國際直達航班。在過去五年中,中國新增電力裝機3.5億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的總和。中國能夠為主要服務外包基地提供穩定、不間斷的雙電源供電,擁有網絡連接率高達99.98%的世界級電信基礎設施。
而印度在基礎設施方面則非常落后。僅以電力方面來看,印度人均年耗電量約為350千瓦時,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新增裝機容量也只有中國的1/3。印度全國電力供應十分短缺,即使是首都新德里也未能幸免。
根據摩根斯坦利的一份報告,未來十年新興經濟體將總共投入21.7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其中中國9.3萬億美元(占43%),印度有2.8萬億美元。由此看來,對于印度,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至少還要領先15年以上。
4、良好的政治環境
拋開與中國的比較,僅從印度本身來看,我們認為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目前仍然處于機遇期。印度曾經堅持學習前蘇聯模式,搞了30多年的計劃經濟,直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意識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于是逐漸放開國內、外的自由貿易,解除對外資的限制,此后,印度經濟逐漸煥發出勃勃生機,發展前景也讓人感覺比較樂觀。但是印度經濟,包括其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就是缺乏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是印度經濟長期發展必須要掙脫的枷鎖。2000年以來,印度已經發生了近30起可以稱之為嚴重的恐怖襲擊。特別是近兩年來,印度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次數呈上升趨勢。甚至于有恐怖勢力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歐美人士,這對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十分不利。就在今年的11月,印度孟買還發生死亡200多人的恐怖襲擊。印度政局不穩的原因非常復雜,我們在此不做更深層次的探討,這也不在本文的探討范圍之內,簡而言之,基本可以歸納為三方面:一,印度是多民族、多宗教國度,不同的宗教、民族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二,是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產生極其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社會沖突不斷;三,沒能構建和睦友善、共同發展的周邊國際政治關系,加之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時隱時現,使得國內常遭恐怖襲擊。就以上三方面因素看,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在短期內消除。這其實也說明了印度想要在短期內創造一個穩定良好的政局依然是艱巨的任務。
5、中國發達的制造業優勢
從最新的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來看,結合一國生產要素稟賦結構來選擇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是科學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中某些產業發展較多,是因為這個國家的資源要素結構中某些要素相對充裕,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較低,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印度與中國同樣是人口大國,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明顯的人力資源優勢,這種優勢的選擇結果是優先發展人力密集型的制造業。中國在過去30年中,基于大量產業工人資源要素的稟賦優勢,在制造業發展上取得了輝煌成就。制造業足夠發達之后,同時隨著人口素質的不斷提升,現在開始選擇向更高端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現代制造業提升,同時大力發展以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這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說是順勢而為。而印度的制造業非常落后。印度走上發展服務業之路也純屬偶然。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卡邁勒?納特曾經在新德里接受采訪時也承認“對印度來說,制造業的增長非常重要。”制造業中的每一個就業崗位都可能在服務業中增加數個就業崗位。印度超常規的發展,服務業跑在了前面,制造業落后,必然會導致眾多矛盾的集中爆發,諸如貧富差距引起國內階層對立,社會動蕩加劇等。而其服務業缺少制造業的支撐,又只能把服務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歐美等國際市場。雖然我們現在都相信世界是平的,但其實世界并不絕對是平的,把產業命脈寄托于其它國家絕對不是一件安全的事。特別在世界經濟出現動蕩的時候,印度所面臨的風險將會被幾何放大。
對于中國而言,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雖然對中國也會產生影響,但是歸根結底,中國雄厚的制造業基礎,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保證國內產業的良性聯動和運轉,抗風險能力也就大為提升。
6、金融危機致使印度服務外包產業陷入困境
全球經濟即將經歷衰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全球經濟的日益惡化,全球范圍內的各種矛盾,包括主要受災國的國內矛盾,將會在2009年集中爆發。80%的服務外包業務寄托于海外市場的印度服務外包產業將會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
印度的信息科技公司如Infosys、Wipro和塔塔諮詢服務(TCS),曾經是印度經濟復蘇的主力,這些公司因為解決千年蟲危機而躍上全球經濟舞臺,此后大致維持每年40%以上的驚人成長。但現在,他們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Nasscom預估,未來幾年營收成長率將腰斬至20%-25%。但我們認為這種估計還是樂觀了。Infosys公司已經降低其08年的營收增長率,為13%-15%,遠低于多年來30%的成長率。印度IT產業40%的年盈利來自于全球金融服務商,其外包產品的61%是售往美國的,30%的市場在歐洲國家。實際上,從去年夏天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后,受沖擊最為嚴重的就是歐美的金融機構,華爾街四大投行無一幸存,最終連花旗銀行都搖搖欲墜,我們可以想見本次危機的能量有多大。不管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和企業如何鎮定,實際上,9月至12月,班加羅爾已經裁員超萬人。從巨大的人才缺口得不到滿足,到大規模的裁員,也許我們能夠感覺這必將是一個橫尸遍野的冬天。
當然,中國也同樣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但對中國而言,這似乎更多的是一種機會。當海外企業大模裁員時,中國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卻在到處“搶人”,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京,甚至有些到印度去招人,還有企業在積極的謀劃開展海外并購。中國企業有能力謀劃冬天過后的春天該如何繼續,有能力考慮更長遠的發展,是因為中國遭受的沖擊遠比印度要輕,是因為中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的是國內市場,是因為更大的國內市場正在逐步被發掘出來。
當然,我們并不希望全球服務外包產業,包括印度在內,在全球經濟危機下陷入困境,因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大環境的惡化必將對中國不利。但如果在中印服務外包產業之間進行比較的話,此消彼長是定律。所以我們可以說,本次經濟危機縮短了我們超越印度所需的時間。
7、中國具有后發優勢
如果把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起步、發展、成熟、衰退四個階段的話,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才剛剛步入發展階段。而印度則已經到了發展末期,開始步入成熟。印度大型服務外包企業隨著規模的擴大,開始收獲規模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甚至必須開始采取防守戰略,以保持不會衰落。而中國企業則不斷獲取經驗,提升管理和交付能力,擴大規模,加之中國企業自身在北亞地區的地理和文化相似性、語言因素所確立的優勢,以及中國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將會快速的發展,并在國際市場上與印度企業展開競爭。當中國企業能與印度企業能在國際市場上分庭抗禮之時,必然進一步迫使印度企業放棄超額壟斷利潤。當它的利潤水平下降后,其龐大規模的人員管理和成本控制會變得非常艱難。有文章披露,通常軟件服務業大公司的毛利潤率在15%左右,凈利潤率在3%。而印度軟件外包服務公司,如Infosys,其毛利潤率高達42%,凈利潤率高達26%。目前中國并不會實質威脅到印度的市場份額。但是正是其超高的利潤支撐了印度企業的高速成長。一旦中國企業開始參與競爭,印度企業的利潤水平必然下降,其繼續高成長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
中國的后發優勢,使中國現在正處于超越印度的過程之中,而印度服務外包產業自身在發展中的任何問題,都會讓中國超越印度的速度加快。比如前不久發生的印度第四大服務外包公司——薩蒂揚公司的財務造假事件,極大地打擊了全球投資者對印度這一產業的信心,而讓他們更多的把目光轉向中國。
超越過程中的變數
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相對印度,未來的發展優勢是明顯的。然而擁有優勢并不代表未來就一定能夠把夢想變為現實。如同下棋的雙方,在棋局沒有最終結束,雙方就還處于博弈之中。實際上印度企業也在積極的謀取變化。比如在本次經濟危機到來之后,印度企業在歐美市場需求減少,國內市場需求長期無法成形的情況下,不得不加大對中國傳統優勢市場的爭奪。危機的壓力已經變成了強大的競爭力。中國主要承接日、韓外包業務的企業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在日、韓市場遇到來自印度的競爭已經越發激烈了。甚至,印度企業早已經開始對中國服務外包企業的“大本營”——中國國內市場展開爭奪。兩三年前,印度企業進入中國還只是戰略布局。但是現在,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印度企業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以及周邊的市場。印度企業的通常策略是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一方面,通過并購,降低“外來競爭者”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通過并購以最快速度獲得本地人才,對企業進行本地化管理,消除文化差異的風險,同時還能以中國為跳板,進一步爭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市場,分化中國企業的傳統優勢。實際上,前來競爭的印度企業普遍實力雄厚,他們在人才的爭奪和保留,以及市場宣傳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一旦中國傳統優勢市場被印度企業占據或大幅度瓜分,對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而言會是一個重大損失。如何“不被對方搶走自己碗里的肉”,這是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必須盡快采取策略,加以應對的問題。
結語
當我們在談論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將會超越印度,以及如何超越印度時,很容易會將中國和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相對立起來,并以競爭的敵視眼光去看待。其實中印之間除了競爭,還存在很多合作的機會。通過合作,可以把蛋糕做的更大,雙方也才能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2008年,Gartner公布了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全球30個適合外包的國家,中國不可能和其中的每一個國家展開競爭。在中印兩個服務外包大國之間,或許合作是更好的選擇。
對于中國的業者而言,我們心中擁有超越印度的夢想,但是超越不應該是目的,它應該是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定位追趕,以圖自強的一種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