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位置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勞動關系網 >聚焦中國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彭劍鋒:打造組織能力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如何將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能力?如何將能力建在組織上,打造一個不依賴于個人的偉大組織,以支撐企業可持續性成長和發展,這是中國企業家和企業幾十年來一直在探索的管理命題,也是一直所要追求的管理境界……

  01.組織能力建設是永恒的管理命題

  企業為什么要致力于組織能力建設,其意義和價值是什么?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首先,組織能力建設是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是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必由之路。企業要想從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必須要有組織能力支撐。企業小,十幾個人,七八條槍,企業家就是生產隊長,就是敲鐘的,敲完鐘,直接分配大家去干活。所有人都在老板眼皮底下工作,誰干得好,誰干得壞,老板一眨眼皮,心里一琢磨,就知道每個人的狀態和狀況,分配也變得簡單直接,該給誰分錢授責,一切由老板說了算。某種意義上,老板也是一個大業務員或救火隊隊長。

  但企業要做大,業務變復雜,產品線變多,分工更細,人一多,且都不在老板眼皮底下干活,這時候就要靠一定的組織模式及特定勞動合作方式將人整合到一起,實現組織的戰略協同與合作;就要靠組織機制與制度去規范和激活人的價值創造;就要靠組織流程與組織文化去牽引、凝聚和約束組織成員朝著共同目標去努力;就要靠組織平臺為業務線去賦能,為一線打仗去提供空中支持,提供好的槍支炮彈,去提供有力的后勤服務與保障;就要靠各級干部勇于率領團隊去攻大山頭,去打大勝仗。這時候,老板就要從敲鐘報時者轉化為造鐘者,要致力于組織機制與組織能力建設。

  第二,組織能力建設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成長、實現基業長青的必然選擇。企業沒有成功,只有成長。做企業不僅要做大,更要追求可持續健康成長,實現基業常青。中國企業家普遍不缺做大企業的欲望、不缺事業激情、不缺抓機會和撈浮財的能力,但普遍缺長期價值主義思維,缺尊重制度和規則的組織理性,缺基于群體智慧的科學決策機制和流程,熱衷于掙來得容易的快錢、熱錢,而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戰略定力去掙正確的、難的,需要時間積累和組織能力沉淀的錢,導致企業永遠走在機會主義成長的路上,不能實現從機會成長到組織能力成長的轉型升級。

  所謂有組織能力的成長,是基于長期主義,追求可持續成長;是有明確的戰略意圖的成長;是追求高效的、有質量的、有價值地成長;是有技術、有管理含量的成長;是有組織和人才支撐的成長。同時,人的生命終究是有限的,創始企業家再長壽,再能干,最多能夠干到90歲、100歲,總是要把事業順利交給第二代、第三代的,以使企業基業長青。這就需要企業有好的組織事業接班人培育與選拔計劃。創始企業家造了一架好鐘。打造了一個不完全依賴于個人的偉大組織,從而在創始人退出日常經營后,企業還可以持續健康成長,所以,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有組織能力的傳承。否則,事業無法傳承和繼續創造,基業也難以長青。

  第三,組織能力建設是企業突破自身成長瓶頸、跨越生命周期陷阱、提升抗逆周期生存和發展力的必練內功。企業作為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會遇到成長的瓶頸,企業要突破成長瓶頸,不是靠外力,而是靠組織自身內在自我變革力。特別是歷經三年疫情的折磨和經濟下行的強大壓力,我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與企業活下來的本錢是自身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生命有機體抵抗病毒、戰勝病毒的免疫力,從企業的角度看,就是充滿活力和戰斗力的組織免疫系統,就是企業跨越生命周期陷阱,實現抗逆周期持續成長的組織能力。

  所以,對于所有的中國企業而言,組織能力的建設是一個永恒的管理命題。也就是說,如何打造一個不依賴于個人的偉大組織,如何把能力建在組織上,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核心命題,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02.革別人“命”易,革自己“命”難

  組織能力建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上去簡單,做起來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

  首先,組織能力建設是一個長期修煉和沉淀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能力的沉淀,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企業要有長期價值主義思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企業的戰略投入要素,需要長期投入與長期發展。

  第二,組織能力建設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為什么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首先企業家要自我批判,突破自我,自我變革。大多數企業家習慣了做事、做大業務,事必躬親,習慣了事無巨細地參與日常管理。但是,真正成熟的企業,要實現從個人能力到組織能力的轉型升級,企業家必須要進行自我批判,要突破自我,實現自我變革,從企業是我個人的,轉向企業是我們共同的事業平臺,從個人獨斷專行、拍腦袋決策,轉向尊重組織制度與規則,尊重組織理性與團隊智慧,最終實現從企業家的企業轉向企業的企業家。所以組織能力建設的前提,除了企業家要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更要勇于自我批判,敢于先革自己的命。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艱難的過程,因為企業家要革別人“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難,改變個人的習慣難。

  中國的企業家都十分強調組織能力建設,但是,像華為的任正非、美的的何享健、顧家家居的顧江生這樣,真正致力于打造組織能力的企業家少之又少。原因在于企業家很少能夠做到自我批判、自我革命。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習性,不能改變自己的領導方式,不能實現從個人拍腦袋做決策真正轉向靠團隊、靠群體智慧的轉型,組織能力建設就始終是一句空談。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看,組織能力建設就相當于鷹的重生,首先要把自己身上的毛拔光,這是一個痛苦和艱難的歷程——要來一次徹底的自我革命。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唯其如此,才能夠鷹擊長空,其能力和生命力才能步入一個新臺階。

  第三,組織能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場系統的變革與管理的提升過程。它涉及戰略、組織治理、組織結構、組織流程、組織運營、干部隊伍,并涉及整個組織的文化變革。所以,這是組織最深層次的革命,也是企業成長最底層的邏輯和軟實力。

  同時,它也是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軟實力的打造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持續的、潛移默化的變革和建設過程。

  所以,組織能力建設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

  03.組織能力六大內涵與體現

  首先,組織能力體現為組織持續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從狹義的角度看,生命力和競爭力也是一個組織打勝仗的能力。當然,這不僅僅局限于打勝仗,尤其在倡導構建產業生態的時代,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倡導“雙贏”、“多贏”——“贏”本身也是一種打勝仗的表現。而“多贏”則是讓生態上的每一個利益相關者受益,幫助生態合作伙伴成功,甚至讓競爭對手也能獲得成長。

  所以,組織能力體現的是一種整體的生命力和系統的戰斗力,體現為一種創造高績效的能力,以及為客戶創造獨特價值的核心能力,最終要體現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生態構建力與生態參與力。

  最重要的是,組織能力體現了一個企業持續的生命力,我把它稱之為抗逆周期的生存和成長發展力。所以,組織能力是有抗逆周期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不管市場怎么變,經濟怎么下行,都能比別人活得更好,都能比別人更具有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二,組織能力一定要為人才賦能,組織平臺能夠成為人才價值創造與能力發展的放大器。即組織平臺有能力讓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讓不平凡的人創造卓越的績效,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所以,什么是組織能力?就是個人進入組織以后,他的能力能夠得到放大;個人融入組織,他的能力就能夠產生“1+1>2”的效能,幫助個體完成自身無法完成的任務,創造個人無法創造的卓越績效。

  第三,企業的生產、發展及運營,不依賴于企業家或者個別幾個能人,組織不被能力綁架或架空。這也是現在很多企業家所追求的,即企業的成長、發展不再依賴企業家的個人能力,不再被幾個能人所綁架。另外,在組織當中,依靠機制的力量,人才的能力能夠不斷發育和成長,優秀人才能夠不斷脫穎而出。

  第四,組織具有協同、聚合的價值。協同產生價值,如果組織內部山頭林立、各自為政,部門墻越來越厚,流程桶越來越封閉,各部門、各流程節點難以協同,“1+1”就不可能大于“2”,難以產生聚合的力量。這時的企業是談不到組織能力的。

  第五,組織能力體現為組織充滿活力和效能。人才充滿價值創造的活力,整個組織運行效率高,人均效能高,組織內部信息溝通流暢,人才價值創造的交易成本低,這才能說明企業的組織能力強,組織效能高。

  第六,組織要具有自我變革、自我凈化和不斷迭代的能力。

  04.打造組織能力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組織能力建設要打造文化價值觀的力量。

 。1)組織有共同的信念,有共同的使命、愿景和目標、信念和高遠的目標追求,使組織能夠產生激情的力量。

  (2)高層要達成戰略共識。戰略共識使組織方向明確,執行力強,使整個組織凝聚在共同目標追求,實現“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3)要有共同的學習成長機制。大家有共同的成長學習機制,使個人能力的成長與團隊的能力成長和組織能力的成長融為一體,實現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的同步成長和發展。

  第二,發揮組織治理、組織機制與制度的力量。

  組織能力的建設,必須要建立在組織理性的基礎之上。如果組織只有激情,沒有理性,組織能力是建立不起來的,也可能是建立在沙漠之上的。所以,要打造組織能力,必須要確立組織理性。

  組織理性的核心是什么呢?中國企業的組織理性中,最重要的是組織治理的制度安排。組織治理除了優化產權結構以外,主要包括對公司控制權、經營權、決策權的制度性安排,還包括企業授權賦能體系、信任承諾機制以及高層持續激勵機制。組織治理成功的企業,大家都能夠按照規則行事,組織自然就會產生理性的力量。

  激情和理性是組織能力建設的兩大基礎支柱。

  所以,對一個企業來講,一是在文化上戰略上要達成共識,要有共同的學習機制;二是要建立高層組織治理體系,優化產權結構,要有良好的控制權、經營權、決策權、管理權等制度性安排,并且優化這種管控模式,要有授權賦能體系、信任承諾機制、核心人才的持續激勵機制。

  第三,打造與構建組織的授權賦能體系與風險管控體系,形成一個好的組織結構與賦能平臺。

  什么是組織能力?就是組織平臺擁有核心資源的配置能力,有專業的賦能能力,有風險的管控能力。組織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為人才賦能,為團隊賦能,為業務的發展賦能;二是能夠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高成長中不會“翻車”。中國企業組織能力建設所面臨的兩大問題:總部沒有賦能能力;企業沒有風險管控系統。所以,如何打造一個賦能性組織,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風險管控體系,是企業組織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四,要以客戶為中心,拉通組織業務、職能與流程,形成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能力建設。

  我們說,養兵、用兵要分離,養兵、用兵之間要協同,一定是以市場、以客戶為中心,按流程來進行協同,按流程來進行授權。所以,企業真正要構建組織能力,必須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去拉通整個組織業務、職能與流程,以客戶需求和市場為核心不斷去優化和簡化整個組織的流程。如果沒有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化運行機制,光靠行政權力去驅動,組織能力是建立不起來的。像美軍最早搞的軍政養兵、軍令用兵,建立兩大流程,實現兩大流程之間的集權、授權與協同,上升總部的集中配置資源與賦能能力,下沉一線的集成作戰能力。

  第五,要抓干部隊伍與人才激活。

  從這一點上看,我特別贊成任正非所提出的“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必須充滿活力”。而組織活力的根本是干部的活力,是核心人才的戰斗力。只要干部和人才具有奮斗精神,不懈怠、不惰怠,整個組織自然就會充滿活力,充滿戰斗力,能夠同時與外部環境實現足夠的能量交換。在開放的組織和人才系統當中,在外部能量的不斷加持下,就像是在用水泵不停地為水池加氧,組織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組織最可怕的是一潭死水,惰怠,沒有活力,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要抵抗組織熵增。組織如果僵化、業務守成、人才沉淀惰怠,組織就不作功,出現熱寂,顯然是不可能具有組織能力的。所以,企業要不斷通過熵減來持續激發活力,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干部隊伍。

  第六,組織能力建設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是一個持續地自我變革、自我革命的過程。

  以上是推動組織能力建設的六個方面。

  05.跨組織、跨企業的組織能力建設成為一種新趨勢

  以顧家家居的組織能力最優實踐作為案例,我認為這個案例很好,很有代表性,李東來總是一位勤于思考和管理實踐創新探索,重視組織能力建設的CEO,我認為顧家家居不僅創新和豐富了組織能力建設的概念與內涵,而且在方法論上也實現了某些突破。我們過去所談到的組織能力建設,包括當前市場上那些所謂組織模型,更多停留在概念、理念和思路層面,缺乏可操作、可衡量、可評估的實踐。但是,如何真正地把這種理念和思路轉化成一套操作體系,再變成一套可落地、可評估的評價體系,顧家的實踐,為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為我們的組織能力建設開了先河。

  我希望,在華夏基石的平臺上,會有更多的關于組織能力建設的、可操作性的模型出來。而現在市面上那些所謂組織模型,還都是概念層面,缺乏可操作性。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建設是要可衡量、可評估,最終還是落到企業持續的生命力和持續的競爭能力、持續打勝仗的能力上。

  當然,在當前這種產業生態時期,組織能力建設不能僅僅在組織內部畫圈,也需要跨組織、跨企業的組織能力建設。

  比如,賽力斯汽車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賽力斯與華為合作造車,就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問題,它是一個跨企業的組織能力建設問題:怎么把華為的組織力量和賽力斯的組織力量融合到一起,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去贏得客戶和市場?

  所以,生態時期的組織能力建設,既是一個跨組織內部能力共同體,最終還是一個基于生態的能力共同體。我們要基于生態能力共同體,實現未來的產業生態合作和社會化協同合作,就像“雙十一”一樣,數億消費者、幾千萬個供應商,為了“雙十一”這個目標,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協同。一個“雙十一”能夠賣出那么多產品、那么多服務,它靠的就是一個跨組織、跨職能的生態合作體系。

  也就是說,組織能力建設不能僅僅著眼于企業內部,也應該包括生態,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生態與生態之間。

  所以,企業如何基于生態來構建一個能力共同體,如何形成社會化協同合作價值,如何形成新的組織能力,我覺得這是現在組織能力建設所面臨的一個全新的命題。


 

  下一篇:公司最大的內耗,是“人才錯配”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時間: 2023-08-15 11:03

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凡本網的所有原創作品,包括標有“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中國勞動關系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您因版權等問題需與本網聯絡,請在15日內聯系junbo@hr6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