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本版首發《延緩“老齡化”,男女退休年齡同時推至65歲?》報道,引發各界強烈反響和熱議。“延遲退休”成為本月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作為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延遲退休是否適宜?何時推出?以何種方式推出?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但至今為止,關于延遲退休的效應,專家學者仍各執一詞。本報記者就此話題繼續進行深入采訪,并獲悉一系列最新信息。 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權威專家昨日所言,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還沒有一個量化評估,尚停留在理論測算的層面。如何找到延遲退休與解決就業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緩解二者沖突產生的負面效應,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需要破解的一個難題。但當前提出延遲退休是具有前瞻性的考量,絕非權宜之計。 無獨有偶,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近日也表示,我國將在明確最低退休年齡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彈性退休制度,這一表態讓退休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 多位專家認為,“彈性退休”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是否延遲退休問題上,它可能是一條“中間路線”,是破解養老與就業矛盾的好辦法。
事實上,近年來延遲退休的話題一度引起全社會熱議,但都因為反對浪潮迭起而無疾而終。如今,這一話題再度被挑起,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嗎? 提方案者:“沒想到‘延退’又成焦點”
高費率阻礙了覆蓋面的擴大,導致企業繳費積極性普遍不高,為了節省用人成本,逃交養老保險的現象日益普遍。這也成為延遲退休方案出臺的背后因素之一。而“延退”方案提出者何平則指出,延遲退休可大大降低單位費率,從而提高養老保險金的繳費積極性。早在4年前,時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的他就已經開始研究延遲退休方案。 近日,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再次感嘆:“沒想到延遲退休又成了焦點。”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改革的艱難和所需的審慎。 何平表示,目前單位費率高是因為承擔了制度轉軌和改革成本,兩者相當于繳費額的7.4%。降低費率的手段,短期主要是增加財政投入,擴大覆蓋面,嚴格征收,提高統籌層次。長期主要是做實個人賬戶、提高法定退休年齡。 按照測算,每增加230億元財政投入可降低費率1%。擴大覆蓋面方面,單位平均費率今后可由2008年的17.2%降到14.2%。2007年全國當年結余基金1869億元,扣除1200億元財政投入后,全國統籌后的669億元結余用于降低單位費率3%。而在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后,2050年統籌基金平衡費率可由14.2%降至8%,企業和個人的繳費積極性也將大大提高。
深層分析 退休“鐵板”弊端明顯
1999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 至今該規定仍是鐵板一塊。早在2000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就在《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中建議,國家應盡快確定推遲退休年齡方案。根據該方案,第一步,用5年時間清理和取消提前退休的工種,基本達到嚴格按法定退休年齡執行;第二步,用5年時間取消女工人、女干部退休年齡的差別,女職工一律55歲退休;第三步,用10年時間初步將退休年齡推遲至65歲。2004年9月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再次公開表示,正在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遲退休的話題旋即引起全國熱議。 養老保險金支付壓力巨大,成為延遲退休的首要動因。但國內多位知名社保問題研究專家分析認為,深層次原因遠不止此。其他原因還包括,我國現在實行退休制度剛性十足,這對于從事體力勞動、效益不好的企業職工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但對一些特殊行業,如教師、科研工作者等高技能人才來說,在退休年齡上“一刀切”甚至男女有別,弊端卻非常明顯,近年來“調整”的呼聲很高。幾乎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都有人大代表建議推遲退休。 此外,我國退休年齡的劃定標準有不合理之處:一位普通的體力勞動者可能在16歲就進入了勞動力市場,如果在60歲退休,則工作44年,而一個博士30歲畢業參加工作,如果也60歲退休,則只工作30年。讓這兩類人在同一年齡退休,顯然不公平,也是不科學的。對退休年齡進行調整,也是當務之急。
呼聲漸高 憂心30年后陣痛顯現
為什么延遲退休的呼聲近年不斷高漲? 記者多方調查了解到,首先是我國老齡化的加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李建新教授指出,中國特殊人口政策導致的老齡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國家的老齡化是在社會已經積累了足夠財富時才來臨。而中國則并非如此。社會財富積累不夠,首先考驗的就是養老金支付系統。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2013年左右達到最高值72.1%,從絕對數量看,在2016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為9.97億左右,隨后將逐年下降。這整個變化軌跡也清晰顯示,我國在未來20年內將形成“未富先老”的畫面。胡曉義當時就坦言,延遲退休是為了減輕“白色浪潮”對養老的壓力。 此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養老和就業兩大難題的內在鉗制和動態平衡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資深專家昨日表示,如何找到延遲退休與解決就業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緩解二者的沖突產生的負面效應,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需要破解的一個難題。西方很多國家在這方面走了彎路,像瑞典,一開始退休年齡較早,后來導致勞動力短缺,不得不一再延遲退休年齡。這就是“老有所養”和“壯有所用”應該優先考慮誰的博弈。 “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還沒有一個量化的評估,只是停留在理論測算層面。但由于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該政策推行必然非常審慎。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晚退休影響年輕人就業,但由于我國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人口政策已經有近40年沒有變過。再過三四十年,陣痛就會顯現出來,到時面臨的將是嚴重的勞動力不足,還有大量老人要年輕人養活。所以,適當延遲退休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關鍵是推出的時機。” 這位專家表示:“這一方法可以在減少養老金領取年限的同時增加養老金積累的年限,并且不需要對養老保障體制做根本調整,比較折中。”
影響就業 “延退”是否必然加壓?
就業與養老總是扭打在一起,每一次延遲退休的呼聲出現,影響就業必然是第一道“擋箭牌”。我國就業形勢之嚴峻毋庸多言,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情勢下,甫一聽要延遲退休,很多年輕人頓感風聲鶴唳。但延遲退休真的會導致老年人和年輕人“對立”嗎?專家們卻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不少專家分析表示,推遲退休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由于現在用人單位機制靈活,退休年齡延長不會阻止單位解雇不合適的老員工,也不會影響老員工主動辭職。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原因不在于工作崗位不足和過剩,而主要在于勞動力要素的需求與供給錯位。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周光復教授曾表示,社會上擔心延遲退休年齡帶來的就業壓力問題和下崗職工的經濟壓力加劇問題,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推行該政策并不會從實質上增加就業壓力。就業壓力的形成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崗位不足問題,要緩解就業壓力,從根本上要發展經濟,鼓勵再就業。 但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車偉副所長則指出,這樣做會加劇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目前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超過1.1億人,每年大約有300萬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3%。但每年新增就業機會只有1000萬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齡,就占去機會的30%。這個比例相當驚人。
觸及利益 退休越遲受損越多?
除了擔心影響就業外,很多人還擔心延遲退休會少拿養老金。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近日表示,這種擔心是沒必要。根據目前的養老金計算方法,個人繳費多,基數就越高,繳費時間多一年,就多一個點的系數。簡而言之,如果一個參保人,在40歲退休能拿1000元的退休金;但若在65歲退休,他可能拿的是3000元的退休金。并不會因為拿的時間少了,拿的養老金的總量減少。 此外專家還指出,現在很多人擔心退休延遲“享福”時間縮短,其實這是誤解。從公平性的角度看,如果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國家應該會參照國外出臺相關的激勵機制,不會讓他們利益受損。 如美國目前就規定,若以法定退休年齡領取的福利水平為100%,則提前退休者只能獲得低于100%的福利,甚至只有60%的水平,但在特殊情況下,最早退休年齡不得低于62歲;相反,推延退休者則可獲得高于100%的福利,最高比例系數可以達到1.5~1.6。職工到了退休年齡還想繼續工作,他們可以邊工作邊領取退休金,也可以選擇不領取退休金繼續工作到70歲,在這種情況下,每多工作一年,退休金就會提高約7%。 盡管很多專家對延遲退休的正面效應投了贊成票,但他們同時指出,時機問題很重要。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就表示,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大量倒閉,打工者工資水平有所下降,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異常嚴峻。當前情勢下,延遲退休年齡不是明智之舉。它不但不能減輕中國社會養老的資金壓力,反而會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產生不利影響。
如何操作 彈性退休是“中間路線”?
在年輕人就業還是確保養老誰更緊迫的問題上,專家們各執己見。近日的一則新消息則引人關注。11月6日,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在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三屆年會上表示,我國將在明確最低退休年齡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彈性退休制度,建立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年齡密切掛鉤的計發辦法,遏制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現象。而這一做法也得到了多數專家們的支持,認為這是平衡養老與就業問題的“中間路線”,具有可操作性。 此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姚裕群教授就曾表示,退休年齡應靈活掌握,可以給人更多的選擇權。市場經濟體制下只要有一個進入勞動第一線的保護年齡(國家規定的勞動年齡是16歲)就可以了,最好不要規定上限,退休年齡可靈活掌握,因為現在鐵飯碗已經被打破了,大多數人都進入了市場就業,是否決定退休應讓市場決定用人,也可以由勞動者本人決定,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昨日也表示,延遲退休除了考慮養老金收支問題外,還要綜合考慮到就業、人均壽命、工種、性別、工齡等因素。甚至可對退休的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如將過去單純以年齡為門檻的標準改為“為社會工作滿30~35年即可退休”,“彈性退休”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城市開始嘗試把延長退休年齡作為激勵高技能人才的措施。如,2006年起,上海在增加退休人員養老金時,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具備高級技師資格的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可多200元。而延遲退休也是上海正研究推出的一系列高技能人才激勵措施之一。
網絡調查 六成網友反對“延退”
本報關于延遲退休的報道甫一見報,便引起極大反響。包括央視、新華網、人民網、新浪、搜狐、鳳凰衛視、大公報等主流媒體均對這一熱點話題進行了跟蹤報道。在國內著名的天涯、西祠和新浪、搜狐的社區門戶都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有數百萬網友參與投票和討論。 人民網11月5日進行網絡調查“退休年齡醞釀延遲至65歲,您怎么看?”網友反應非常熱烈,一共有數十萬名網友參與調查。其中,30.2%的網友投了贊成票,認為此舉“適應老齡化需求,可發揮老人余熱”,62.2%的網友大肆“拍磚”,認為此舉將加重大學生等年輕族群的就業壓力,此外還有6.3%的網友持折中意見,認為應“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區別對待”。以下觀點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支持派:現行的退休政策太浪費人才資源,四五十歲正是個人工作經驗、能力、精力的鼎盛時期,這樣退休的人員實在太浪費了。 反對派: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不同階層有不同的觀點和利益。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由于效益好,他們愿意推遲退休,工資和保險都高;有些人由于企業效益不好,40歲就叫你下崗了,如果要遲退休,這些人日子真難過。 中立派:(延遲退休)實際牽涉到了延遲退休年齡是否可行以及男女是否可以實行同齡退休等問題。而要回答上述問題,應該首先弄清楚工齡與退休金的關系以及推遲退休年限是否具有“普適性”。男女退休年齡可以一樣,但需要解決如何平衡的問題。比如,可以設立一個合理的范圍,如把65歲設定為女性退休的理論上限,60~65歲作為實際操作年限。女性可根據自己實際考慮退休時間。即在勝任工作的情況下女性退休年齡與男性一致,不能勝任工作或雖能勝任但本人不希望繼續工作的,可以提前退休。 但另外一個現象也引人玩味:雖然相對多數網友反對晚退,但很多網友都認為我國現行的剛性退休年齡設置應調整,實行彈性退休制度。搜狐網一項調查顯示,363682名參與投票的網友中,有228584名網友同意實行彈性退休,認為彈性退休可靈活解決就業問題,所占比例達到62.86%。這就表明,延遲退休并非不可接受,關鍵是如何“彈性”的問題。 記者手記:“延退”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報道出街多日,一直有讀者打電話來追問:“真會實行嗎?什么時候開始實行啊?”記者的手機也頻頻被陌生電話打爆,媒體同行循跡而來,想了解更多的政策動向。公眾對這一話題的關心程度遠遠出乎意料,網上數百萬網友動輒洋洋萬言,像寫論文一般。 對這一話題的關注有些偶然。10月下旬,記者赴京參加第三屆中國勞動論壇,這可以說是中國級別最高的研究勞動和社保問題的論壇,國內頂尖社保研究專家現場掀起一場“頭腦風暴”,很多有見地的觀點和方案也在碰撞中誕生。從不少“官員學者”的發言中不難嗅到政策走向的氣息——“延遲退休”便是其中之一。但記者明顯感覺到,即使在專家和官員內部,分歧也很大。 “延退”呼聲大家并不陌生,每次只要風聲一出,必引發大家驚人關注。原因何在?對于公務員、知識分子來講,工作相對輕松,收入相對穩定,延退意味著可以多享受幾年的福利,尤其對在單位有一官半職的“頭頭”們來說,晚退也可以少幾分“人走茶涼”的落寞;而對于一般的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來說,上班的工資還不如退休的養老金多,早退休早享福;對于年輕的大學生們來講,自然則巴不得“前輩”們早些“讓賢”。 該不該延遲退休,說到底是社會各方力量之間的一場訴求博弈。延遲退休究竟動了誰的奶酪?深思之后不難得出結論。至于政策走向,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 |
來源: 廣州日報 |
時間: 2008-1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