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許多上班族翹首期盼“開工利是”的到來,這一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生意興隆。然而,近年來,“開工利是”這一原本寓意美好的習俗,在職場環境中卻引發了多起勞動糾紛。
“開工利是”通常包含象征吉祥發財數額的紙幣,金額雖不大,卻富含濃厚的文化內涵和企業關懷。它旨在增強員工的企業歸屬感,促進團隊凝聚力,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不論金額大小,每位員工均可獲得,且不與工作業績掛鉤,確保其本質不變,進一步拉近了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系。
關于“開工利是”的法律屬性問題,上海市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理事、人社部認證的“社保達人”張佶指出,從國家稅務總局對新年紅包的相關規定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根據《關于加強網絡紅包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通知》(稅總函[2015]409號),個人收到企業發放的現金網絡紅包,應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由派發紅包的企業代扣代繳;而個人之間互發的現金網絡紅包則不屬于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
張佶認為,“開工利是”作為一種實物紅包,確實屬于勞動者個人所得范疇,但依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這類收入并未歸入工資薪金所得,而是被劃入偶然所得類別。因此,小額的“開工利是”不宜計入工資總額,理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點:首先,“開工利是”源自民俗祝福,不同于法律上必須支付的工資薪酬,其發放與否主要取決于雇主意愿;其次,“開工利是”并非對勞動付出的直接報酬,即使新入職尚未提供實際勞動的員工也能獲得;最后,從法律規定層面看,“開工利是”并不包含在《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內,不屬于法定工資項目。
針對“開工利是”引發的勞動爭議案例,我們有以下幾點分析:
“開工利是”能否替代加班費?
《勞動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需依法支付加班費,這是強制性義務。發放“開工利是”雖體現了雇主對員工的嘉獎,但它并不能代替法律規定的加班費,以紅包代替加班費的行為明顯違法。
跨部門索要“開工利是”是否違紀?
雖然討要“開工利是”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執行規章制度時,用人單位也應注意人性化管理。若因過分索要紅包導致觸犯公司《員工守則》,可能會受到警告甚至罰款處理,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并未賦予用人單位對員工進行罰款的權利。
過度索要“開工利是”是否構成解雇條件?
員工在討要紅包過程中行為過激,可能引起用人單位不滿并對其采取相應處罰措施,如辭退。然而,用人單位在執行此類決定時,需確保其符合內部規章制度,并遵循《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
約定發放的“開工利是”是否必須兌現?
盡管“開工利是”為非必要福利,但如果企業在規章制度中明確約定,則應遵守執行,否則可能導致員工對企業信任度下降,甚至產生辭職事件。這提醒企業在制定和執行制度時,應充分考慮與時俱進和人性化因素。
“開工利是”可否作為認定勞動關系的證據?
在某些情況下,“開工利是”可以作為證明勞動關系存在的輔助證據之一。例如,在方忠繼訴北京明強墅業裝飾有限公司一案中,法院正是通過一系列證據鏈,包括開工紅包記錄,最終判定雙方存在事實勞動關系,要求公司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期間的雙倍工資差額。
綜上所述,“開工利是”在企業文化及勞動關系中扮演著獨特角色,企業應當妥善處理好這一習俗與法律法規的關系,既保留其民俗文化的積極意義,又能避免由此產生的勞動糾紛,從而實現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
相關閱讀:單位一定要發年終獎嗎?可以是實物嗎?